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礎。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緊密結合起來的市場經濟,擁有著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年,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什么中國比其他國家走得快、走得穩?是因為中國在用“兩條腿”走路。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東方巨人”的“兩條腿”,必須共同發展,缺一不可。
思想禁錮一經突破,其能量勢不可擋。所有制結構理論的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可靠的經濟基礎。
關廣梅,很多人記住這個名字是因為經濟日報1987年推出的“關廣梅現象”系列報道。1985年,關廣梅租賃了本溪市消防副食品商店,到1987年她已連得5標,個人租賃了8家副食品商店。當她年終歲尾領取個人收入后,“關廣梅發財了”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租賃企業究竟姓“公”還是姓“私”?姓“社”還是姓“資”?這些在今天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當年卻牽動著千千萬萬人的敏感神經。
與經濟體制問題上的“社”、“資”之爭一樣,所有制問題上的“公”、“私”之爭成為推進改革繞不過去的難題。
在改革面臨著重大抉擇的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于1992年春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南方談話,“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些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是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魔咒。
如何既確保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又考慮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如何既堅持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又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從“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出發,人們對所有制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
思想禁錮一經突破,其能量勢不可擋——
黨的十四大作出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決策,中國大地迅速掀起了加快改革和發展的新一輪熱潮;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提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兩個基本原則,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重申“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為優化所有制結構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指明了現階段中國經濟制度的根本性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可靠的經濟基礎。
公有制為主體,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要理直氣壯地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國有經濟和整個公有制經濟只能搞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1992年9月,大型國有企業大連機床廠總經濟師、總設計師、總會計師助理3人同時出走,到一個村籌辦鄉鎮企業——大連渤海機床廠。
2個月后,山東淄博也出了“小機”斗“大機”,也是“三師”出走,領辦鄉鎮企業。經濟日報從1993年2月到5月,以《“小機”斗“大機”》和《“大機”孵“小機”》報道了此事,并配發了3篇評論《論競爭》、《論機制》、《論秩序》,明確提出,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迫在眉睫。
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改革由此進入到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新階段。199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選擇一批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的方案》,以此為標志,國有企業建立公司制度的試點在全國正式推開。
到1998年底,全國共確定了近3000家企業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顯現出來,尤其是經過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企業重組、負債結構調整、富余人員安置、社會保障建設等方面的探索實踐,直接引發了新的問題,如誰代表國有股的權益、誰來進行國有資產的監管和運營、如何監管和運營等問題。
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和2003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相繼指出:“繼續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
以此為標志,國有企業改革躍進到新的階段。一方面,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設立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國資委。各級國資委的成立,從體制上確定和加強了所有者或出資人的職能;另一方面,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
20年后的今天,再看“大機”大連機床廠。一直跟蹤報道該企業的經濟日報記者有很多感慨:“改制和創新造就了一個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國有企業。”在關系到振興國家裝備制造業、提高我國數控機床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字號戰役中,大連機床一直在改革中探索前行,體制機制創新極大地激發了企業活力,一批產品不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達到或接近當代世界機床的先進水平。“大機”已成為全球十大機床廠之一。
目前全國國有企業改制面超過90%,中央企業及其下屬企業改制面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72.1%;分布在食品制造、紡織、木材加工等一般生產加工行業的國有企業資產比重下降至11.9%。在國民經濟命脈、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與領域占有主導地位,在軍工、電信、民航、石油及天然氣開采和電力供應領域,國有經濟占90%以上。國有經濟的發展質量和運行效率大幅提升。2002年至2011年,全國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7.6%,實現利潤年均增長22%,上繳稅金年均增長17.9%,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一個被廣泛認同的原因就是國有經濟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工地,在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的一線,在保障供應、穩定物價的市場前沿,也都能看到國有企業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奉獻在前,引領在前。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是提供新就業崗位的主渠道,是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樣化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力軍,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兩點:一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二是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就在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的那一年,“下海”成為最熱門的話題。據不完全統計,當年至少有10萬黨政干部、科研院所知識分子“下海”。中誠信集團創始人毛振華就是當中一位。這位七九級大學生畢業后一直在國家機關工作。受到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激發,他毅然下海創業。20年后他感慨,“當年走出來時滿腔熱情。20年不容易,一個國家要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一個人要從創業走向成功,都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
在毛振華創業及發展過程中,國家對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1999年,“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寫入憲法;2004年,憲法進一步明確“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200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為主題的中央文件;2010年5月,為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若干意見》。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之前,記者到溫州采訪。那時的溫州很“熱”,很多人來參觀學習如何發展非公經濟。非公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繁榮城鄉市場、增加財政收入、擴大社會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已不可或缺。
也在這一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并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關系,二者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數據顯示,2011年,在47萬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中,非公有制經濟約占60%;非公企業數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而國有資產逐步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世界500強中占有一席之地。
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根據國情,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大力發展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還要大力扶植民營企業,“做活、做精、做細”,使“兩條腿”都很強壯,使兩類企業都能健康成長。
(本文章摘自5月29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