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企業實現發展方式轉型、增強發展后勁、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時期。當前,我國經濟總量、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已經較大,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勢頭較好,成效顯著,在工業發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擁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品。但總體來看,企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仍然比較薄弱。與發達國家相比,企業自主創新仍然面臨巨大挑戰,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企業的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要想立足世界,光靠做世界工廠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一大批掌握新技術、具有核心競爭力、具備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尤其是在當前,短期的困難和長期的矛盾交織在一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越來越艱巨,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突出,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有加快科技創新,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
面對異常嚴峻的外部環境,廣大企業既要有心理準備,也要有現實行動;既要認清形勢,也不必消極悲觀。要堅定不移地把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作為企業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從根本上扭轉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突破國外技術壟斷和知識產權壁壘,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努力爭取在一些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國際領先地位,從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具體而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意識。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意識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前提。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則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前提。一是突破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等僵化和保守觀念的束縛,形成積極進取、勇于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開放包容、追求卓越的企業創新文化;二是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和環境,采取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措施,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企業創新文化。三是高度重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要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打造一支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素質高、能力強的創新人才梯隊;依托重點工程和重大科技專項,培養和造就一批能夠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勇于開拓創新的各類領軍人才;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加強一線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特別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復合型科技管理人才,為引領企業科技創新儲備力量。
第二,完善企業自主創新機制。完善的自主創新機制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制度保障。一是健全企業自主創新的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要健全和規范政府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減少政府部門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二是健全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企業應建立健全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長效激勵機制,以激發參與者的創新熱情。對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獲得發明專利、建立研發中心等創新活動,要給予獎勵和扶持,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可通過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分紅權等激勵形式,有效激活、釋放企業人員創新動力。三是健全企業自主創新的人才管理機制。要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管理機制,重視科技人才隊伍的培養。
第三,著力構建開放式技術創新體系。建立高效、協同、開放的技術創新體系,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企業要努力解決科技資源重復分散的現象,著力加強實驗室、中試基地等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開發平臺。一是促使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的內部技術開發機構,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自主創新活動,體現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名牌戰略,力求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科技成果和專利,進而開發更多的名牌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二是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創新聯合體。要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先導作用,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設立實驗室或研發機構,促進高校、科研院所技術人才和科技資源優勢與企業的資金、生產基地和市場網絡優勢的對接和互補,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進程。
第四,全方位營造企業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良好的企業自主創新環境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必備條件。企業自主創新良好環境的形成,離不開政府制定并實施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投資、財稅、金融、技術轉移等方面的政策。在金融支持方面,要通過完善相關金融政策,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并為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提供良好條件,積極支持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企業的風險創業投資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創業風險投資進入和退出的各種渠道;在技術轉移支持方面,要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之間的技術、知識的流動和轉移,加快科技成果轉移步伐。
?。ū疚恼抡?月13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