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中國有研網站群
2024年12月19日,未來產業納米材料技術產業交流會在北京有研大廈召開。本次交流會以“納智峰會”為主題,由未來產業納米材料創新聯合體的...
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我院即成立了研究生工作小組,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5年成立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研究生部。
現有兩個一級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另有分析化學、礦物加工工程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具有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并與多家企業聯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統籌推進 相互促進 以管理信息化促進中央企業管理全面提升 ――在中央企業管理信息化專題培訓會議上的講話
姜志剛 2012年9月4日
同志們: 今天是中央企業管理信息化專題培訓會議。管理信息化作為中央企業管理提升活動13個重點提升領域之一,主要是信息化在企業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當今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滲透到企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加強管理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企業做強做優的必由之路。會上,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中國聯通3 家企業將介紹他們在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都是企業自己實踐的成果,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借鑒。下面,我談三點意見。 一、 中央企業管理信息化取得積極進展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中央企業緊緊抓住改革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按照《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資發[2007]8號)的要求,大力實施信息化“登高計劃”,把管理信息化作為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一項戰略性措施,對加強企業管理、降低運行成本以及推動流程再造、組織變革和管理創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ㄒ唬┰趶娀髽I基礎管理、增強集團管控能力方面。 “十一五”期間,一大批中央企業大力建設集團企業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推進業務流程再造和管理變革,管理信息系統從各部門、各成員企業局部單獨應用,逐步向跨部門、跨企業集成應用的階段發展,集團公司對下屬企業的戰略管理和管控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已有87%的中央企業建立了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中船集團公司、中核建設集團、國家核電、中國南車等企業優化業務流程,全面推進精細化管理,基礎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中國電信、中國醫藥、國機集團、中國中化等企業實施決策支持系統,收到良好效果。航天科工、中核集團等企業大力推動全集團范圍的資金集中調配,資金集中度和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中國五礦、中國建筑、兵器裝備集團等企業有效開展全面預算管理,提高了企業戰略執行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和經營過程監控能力。中國海油、中遠集團、中國電子、通用技術集團等企業完善了內部控制與風險管控系統,提高了全面風險控制能力。 (二)在促進企業降本增效、提升專業管理水平方面。 大多數企業立足所在行業,在主營業務各環節與先進企業對標,進一步提高主營業務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已有82%的企業建立了主營業務信息系統。航天科技、中航工業、能源建設等企業實現了網絡化協同設計,設計周期明顯縮短。廣核電、一汽集團、三峽總公司、中煤集團等企業的主營業務信息系統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快速響應市場、提升服務質量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移動、上海貝爾、華潤集團、中國中鐵等企業的業務協同辦公,大幅降低了建設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ㄈ┰谕苿悠髽I管理創新、規范業務流程運行方面。 許多企業通過信息化建設將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引入到企業管理中,推動了企業組織結構的扁平化,供應鏈管理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中電投、國投、新興際華、武漢郵科院等企業通過信息化搭建了高效精干的管理架構。中國石化、東風汽車、華能集團等企業通過信息化提高了供應鏈管理和價值鏈優化的水平。寶鋼、神華集團、中國國電、中國華電、武鋼等企業通過信息化有效推行集中采購,降低了采購成本、推動了陽光運作。中國航信、南航集團、東航集團、中國建材、中糧集團等企業在電子商務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效益。 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不足和差距,從總體上看,中央企業管理信息化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差距仍然不小。世界一流企業整個業務流程都實行信息化管理,財務結算、業務辦理、內部管控已經實現全球聯網運行。目前,還有不少中央企業仍未形成全集團統一、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統,總部高效管控能力較弱;業務流程和控制活動上線水平低,基礎管理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大量信息孤島的存在,未能很好發揮信息化在經營管理和科學決策方面的支撐作用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亟待在“十二五”期間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認真對標,切實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ㄒ唬?統一思想,堅定提高管理信息化的信心和決心。 大家可以從《企業管理信息化輔導手冊》了解到,中國石油建設集團公司集中統一信息系統平臺,國家電網建設“十一五”期間(SG)186工程,中國聯通以融合重組為契機,圍繞“一個集團、一副面孔”高起點建設信息化系統,他們的共同經驗是堅持集團集中一體化建設的思路,從而實現了從分散建設向集中建設的階段性跨越。這種思路也許不是所有企業都適用,但是,我們可以預測到,信息化建設從分散走向集中是必然進程,會引進企業管理和業務運營模式的深刻變革,這些變革難免會遇到不可忽視的問題和阻力,但正是企業各級領導特別是“一把手”堅定信心,果斷決策,才取得了突出成效。實踐證明,只要肯下決心,找準思路,措施得力,是會取得明顯成效的。中央企業各級領導班子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進一步堅定做好管理信息化的信心和決心。 (二) 對標先進,找準管理信息化中薄弱環節逐個突破。 《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印發以來,中央企業大力實施信息化“登高計劃”,總體上看信息化建設得到快速發展,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但與世界一流企業信息化相比,差距還很明顯。今年7月,國資委印發了《關于加強“十二五”時期中央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資發﹝2012﹞93號,以下簡稱93號文件),明確提出到2015年底,多數中央企業信息化水平要達到A級,達到或接近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按照93號文件要求,各企業要準確把握本企業信息化所處的階段,找準管理信息化中薄弱環節,自覺與國內外同行業一流企業開展對標。處于A級的企業,要與國際水平全面對標,實現應用水平優、資源配置優和管理運維優;處于A級以下的企業,要制訂達到上一級別的“登高計劃”,C、D級企業要在2015年底以前達到B級以上。國資委在多種經驗交流會上提到要加強與臺塑等信息化一流的企業學習交流,可以說,臺塑的管理信息系統已經成為臺塑企業的“數字神經系統”,承載了臺塑絕大多數的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應該說也是臺塑管理文化的精髓,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三) 以管理提升活動為契機,全面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本次管理提升的重點,包括投資決策管理、全面預算管理、全面風險管理、科技創新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產權管理、法律管理、采購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管理信息化、社會責任管理、黨建管理和反腐倡廉管理等13個方面,實際上,在這些專項工作中,哪一項都離不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不是孤立的,它是“數字神經系統”蘊含在各個專項工作中。要統籌協調好管理信息化與其他12個專項的關系,既要結合其他12個專項的提升要求,通過信息化手段提供必要的支撐,使信息化成為各專項工作鞏固成果、有效落地的重要抓手;同時,還要做好頂層設計,避免出現孤島,確保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辦公高效協同。 三、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取得實效 “十二五”時期是中央企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做強做優和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時期,國資委黨委決定力爭用兩年時間,全面開展管理提升活動,這是中央企業“十二五”時期的一件大事,管理提升活動能否有效開展,管理信息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里,我再強調以下幾點: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體制機制。 93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強化信息化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全面推行企業總信息師(CIO)制度;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工作的統一歸口管理和集團管控力度,形成“一把手”掛帥、總信息師具體領導、信息化部門統一組織實施、業務部門全面參與、全體員工深度配合的信息化工作機制和體制。要明確信息化專項預算,確保投資質量。全面建立信息化績效考核制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評價,作為檢查和獎勵的依據。 ?。ǘ┮獙嵭泄芾硇畔⑾到y的全覆蓋,深化應用。 企業管理信息化縱向要對所屬各級單位進行全覆蓋,橫向要對主要生產經營管理業務環節進行全覆蓋,重點強化對集團管控、主要業務流程、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節能減排、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國際化運營等業務的全覆蓋。沒有綜合管理系統的企業要抓緊建立。要切實加大企業現有信息系統的集成,建立一體化、集中高效的經營管理平臺。要同步推進信息標準化、管理標準化和業務流程標準化工作,提高信息系統標準化建設和集成化應用水平。加大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 ?。ㄈ┮叨戎匾暡⒊掷m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牢固樹立信息安全意識,按照國家對信息安全的有關規定,以技術防護為基礎,以落實管理措施為核心,提高中央企業信息安全整體水平。特別是軍工、能源、交通運輸、通信等重點行業的企業,要著力消除信息安全隱患,杜絕重大信息安全事件。要建設自主可控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強化運維體系建設,提高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能力。 同志們,因時間關系,今天的經驗交流只安排了三家企業,實際上還有很多企業在不同領域的不同方面有不少值得大家學習借鑒的地方,今年底或明年初國資委還將組織一次管理信息化專題研討會,希望下一次有更多的企業來作經驗交流。我們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堅定信心,夯實基礎,自覺開展對標,加強管理創新,中央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一定會邁上新臺階。
國務院國資委
科學技術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集團郵箱
©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京ICP備 09065155號 京公網安備11040100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