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以下簡稱有研總院)創建于1952年,是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本學位授權點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生,1981年11月獲得有色金屬冶金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1月獲得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經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了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動站;2011年3月獲得冶金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本學位授權點包括冶金物理化學、有色金屬冶金和材料冶金3個學科培養方向,依托稀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品質有色金屬綠色特種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承擔的眾多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建立了一支知識結構、年齡結構以及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合理,團結協作、學術思想端正、活躍的學術隊伍,培養了一批既有堅實專業基礎、又有工程技術開發與應用專長的研究生,形成了“以平臺為依托、以項目為載體”的研究生培養特色和優勢。
本學位授權點以做強有色金屬冶金科技、推進低碳綠色制造為己任,圍繞國家戰略材料及新能源產業發展需求,重點聚焦難冶資源高效利用、綠色冶金與生態修復、電化學冶金及材料、動力電池設計驗證及測試評價等重大問題開展應用基礎與工程化技術研究。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又具備解決關鍵技術、重大工程、產業共性問題等綜合能力的高級應用型創新人才。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本學位授權點制定了《冶金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標準》《研究生申請學位有關科研成果要求的規定》,從學科知識、基本素質、學術能力、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創新能力等方面規定了學位授予標準。
(1)博士學位標準
博士生基本學制為3年,最長修業年限為6年。主要培養環節包括課程學習、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等。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要求博士生最低修滿12學分。科研素質主要考核學術活動、論文選題和中期等方面,具體要求為:①參加學術會議不少于10次,其中本人作學術報告3次(至少有1次為本學科全國性學術會議),記2個學分;②嚴格執行論文選題報告和專家考評制度;③嚴格執行中期考核制度,未進行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不能申請學位論文答辯,考核成績低于60分的將被淘汰。
在科研成果和創新能力方面,要求博士生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學研究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申請博士學位的科研成果需滿足下列條件之一:①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二等獎及以上至少1項并且個人排名前5名,在本專業領域的JCR二區期刊正式發表學術論文1篇及以上;②博士學位申請者為第一完成人或者導師為第一完成人、博士學位申請者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送審稿1項及以上,在本專業領域的JCR二區期刊正式發表學術論文1篇及以上;③博士學位申請者為第一完成人或者導師為第一完成人、博士學位申請者為第二完成人申請并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2項及以上,在本專業領域的JCR二區期刊正式發表學術論文1篇及以上;④在本專業領域的SCI或EI收錄源期刊上正式發表學術論文3篇及以上(其中2篇被SCI收錄源期刊收錄);⑤在本專業領域的JCR二區期刊正式發表學術論文2篇及以上;⑥在本專業領域的JCR一區期刊正式發表學術論文1篇及以上。
(2)碩士學位標準
碩士生基本學制為3年,最長修業年限為4年。主要培養環節包括課程學習、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培養等。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要求碩士生最低修滿30學分。科研素質主要考核學術活動、論文選題和中期等方面,具體要求為:①參加學術會議不少于8次,其中本人作學術報告2次,記2個學分;②嚴格執行論文選題報告和專家考評制度;③嚴格執行中期考核制度,未進行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不能申請學位論文答辯,考核成績低于60分的將被淘汰。
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方面,碩士生應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申請碩士學位的科研成果需滿足下列條件:申請者需至少在專業領域的SCI或EI收錄源期刊上正式發表學術論文1篇。
本學位授權點下設3個主要培養方向,主要研究內容、特色和優勢如下:
(1)冶金物理化學
本學科培養方向主要開展冶金熱力學、冶金反應動力學、冶金電化學和固體電化學、冶金熔體和溶液理論、材料物理化學、計算冶金和材料物理化學、二次電池等領域研究。
本研究方向立足基礎理論的前沿探索與工程應用研究,重點開展稀有/稀土/稀散(“三稀金屬”)戰略金屬綠色提取、熔鹽電解、高純金屬及合金提純、動力電池關鍵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豐富的三稀金屬萃取分離與提純理論,開發出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工藝、新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開發出高純三稀金屬與合金深度提純系列技術,具備體系化自主研制和保障能力,為核工業、航空航天、武器裝備、光電功能薄膜等領域提供了關鍵基礎原材料支撐。
(2)有色金屬冶金
本學科培養方向主要開展火法冶金、濕法冶金、生物冶金、電化學冶金、選冶聯合、二次電池等領域研究。
本研究方向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點開展稀土綠色冶煉分離及資源綜合利用、有色金屬綠色選冶及生物冶金、高純/超高純金屬特種冶金技術與裝備、動力電池綠色制造及設計驗證、冶金固廢資源化利用與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出國際領先的離子型稀土礦浸萃一體化等高效綠色制備技術,建立了低品位難處理的銅/鎳/鈷/鋅/金/鈾等資源生物冶金技術體系,開發出冶金固廢高值利用及重金屬微生物原位成礦修復技術,構建了動力電池設計驗證、測試評價新技術新方法新體系,為行業實現全產業鏈綠色制造提供技術支撐。
(3)材料冶金
本學位授權點為充分發揮有研總院良好的材料冶金產業優勢,通過材料、冶金等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重點開展稀有/稀土金屬及合金靶材,高純稀土化合物材料,稀土催化、結構/功能陶瓷材料、拋光材料等的設計與開發,先進二次電池關鍵材料設計、開發及應用等領域研究。
本學科培養方向在材料和冶金學科基礎上,通過不同學科、不同學術團隊的交流與融合,圍繞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需求和技術發展方向,重點開展高純稀有/稀土金屬及合金靶材制備技術,高純稀土化合物制備技術,滿足特殊需求用稀土催化材料、結構/功能陶瓷材料、拋光材料等制備技術,二次電池材料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出國際領先的電子信息用高純稀土金屬及靶材制造技術及裝備;突破了滿足國六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的鈰鋯復合氧化物催化材料規模化制備技術;突破了氫化鋯(ZrHx)熱穩定性、高的氫密度、低的中子捕獲截面以及良好的導熱性等關鍵工藝技術,攻克了無裂紋、高氫含量氫化鋯的研制以及高純鉿絲制備工藝技術;開發了高比能電池用中高鎳三元材料、富鋰錳基材料等關鍵電極材料的工程化技術并實現成果孵化。
本學位授權點擁有一支愛崗敬業、素質過硬、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的師資隊伍,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名、國家特支計劃領軍人才及青年拔尖人才2名、全國杰出工程師4名、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0名,高級工程師及以上130余名,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60余名。研究生導師38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1名。博士生導師均具有正高級職稱,碩士生導師具有正高級職稱的占比92.1%。導師隊伍年齡結構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導師隊伍年齡結構分布情況
本學位授權點科研任務飽滿,經費充足。2021年,本學位授權點累計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技計劃項目和橫向科研項目141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34項。實際到賬科研經費4958萬元,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經費占37%,投入總額超過1000萬元的項目有5項。學位授權點新爭取到包括“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軍工、工信部以及河北省等國家級及省部級以上項目30余項,為“十四五”期間科研創新及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基礎保障。
2021年,學位授權點圍繞國家重大行業應用和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以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為己任,高質量完成了一批“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防領域重大項目的結題和驗收工作;孵化轉化一批具有中國資源特色的綠色冶金技術,并實現推廣應用;不斷開發有重大應用前景、市場急需的稀有/稀土新材料,創新提升新材料制備過程需求的關鍵核心裝備和檢測手段,支撐了國家高端裝備的研制和生產,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針對制約稀有/稀土及下游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問題,著力開發滿足應用需求的新產品、新技術,解決“卡脖子”難題,并推動關鍵技術應用推廣。
本學位授權點主要依托稀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品質有色金屬綠色特種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開展教學科研工作。目前本學位授權點具備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中試試驗、工程研究等教學科研活動需要的儀器、裝備1200余臺(套),共計2.97億元,為教學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撐。采用與高校和企業建立創新聯盟、成立聯合實驗室或聯合技術中心等模式,構建“產學研用”合作機制,開展科技創新規劃、重大項目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資源共享及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深入合作,為研究生了解行業背景與深入生產實際提供了難得機遇。
有研總院圖書館和主辦的學術期刊為本學位授權點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有研總院建有科技專業圖書館,充分發揮有色金屬科技創新綜合優勢,40余年間陸續創辦15本學術類、資訊類期刊。目前經營5本英文科技期刊,其中《稀有金屬》(英文版)(《RARE METALS》,SCIE/EI收錄,JCR4.003),國際Q1區期刊;《稀土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Rare Earths》,SCIE/EI收錄,JCR3.712),國際Q2區期刊,是全球唯一專門報道稀土的英文刊。這兩本期刊2021年雙雙入選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榜單,兩刊連續十年蟬聯該稱號。創辦的《分析檢測(英文)》(《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ESCI/EI收錄)。與江西理工大學合辦的江西省第一本英文刊《鎢科技(英文)》,被國際重要數據庫收錄。聚焦能源、環境、大交通等新興前沿熱點領域、交叉學科,期刊《鏈》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此外,還擁有被EI收錄的《稀有金屬》《中國稀土學報》和百杰期刊《分析試驗室》3本國內一流中文學術期刊(CJCR分別為1.213、1.118、1.018)。
有研總院建立了較為科學、系統的研究生獎助體系,形成了涵蓋基本獎學金、助學金、專項獎學金(優秀生源獎學金、希望獎學金、院長獎學金、有研“未來之星”獎學金、學術論文獎學金和優秀學位論文獎學金等)的獎助體系,其中,基本獎學金及助研津貼覆蓋率達到100%,為研究生順利畢業提供了有力保障。除院長獎學金外,其它各類專項獎學金評選均不限比例。
2021年,本學位授權點研究生獲各類專項獎學金44人次,其中7人獲優秀生源獎學金;15人獲希望獎學金;4人獲院長獎學金;1人獲有研“未來之星”獎學金;17人獲學術論文獎學金。此外,本學位授權點為激勵研究生做好科研工作,設立科技創新獎學金,對在科研工作中表現突出的研究生予以獎勵,此項獎勵覆蓋面超過50%。
(1)招生情況
本學位授權點高度重視招生選拔工作。博士招生通過采用申請考核、碩博連讀等途徑創新選拔模式,碩士招生通過接收重點大學推薦免試生、多渠道調劑優秀生源等措施,拓展選拔渠道,提高優秀生源比例;制訂研究生招生相關管理制度,完善復試環節考察內容及形式,強化綜合素質及科研能力考察,確保選拔的公平性和科學性。2021年,學位授權點錄取博士生9人、碩士生17人,生源質量相對較好。
(2)為保證生源質量采取的措施
為保證生源質量,本學位授權點不斷完善獎助體系,提高獎助覆蓋面,增強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通過借助新媒體、優質生源高校專場宣講、在讀或已畢業研究生宣傳、合作高校導師介紹、在承辦的學術會議中宣傳等形式,多措并舉加強招生宣傳力度。復試選拔階段重點考察考生主動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擇優錄取,保證生源質量。為避免出現高分低能,適當加大復試面試成績比重,強化綜合素質及科研能力考察,確保選拔的公平性和科學性,保證生源質量。
本學位授權點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以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指引,著力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新格局。強化思政隊伍建設,提升思政工作水平,構建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機制。成立院士、黨組織副書記等組成的德育導師團,定期組織思政教育報告。充分發揮黨建、課程思政及導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各二級培養單位配備負責研究生日常思想動態及思政教育的兼職德育導師1名(由專職黨委副書記、工作經驗豐富的導師、首席專家等擔任)、兼職朋輩導師(青年輔導員)1名,并明確了德育導師和朋輩導師的職責要求,加強德育導師和朋輩導師的培訓及履職監督指導。充分發揮研究生黨支部、團支部、研究生會及其他研究生組織的力量開展思政教育。
積極推動研究生導師參與授課,開設特色專業課程,實現教學相長,促進科技創新。2021年,本學位授權點依托院士團隊及周邊高校教學資源,實現博士生全部課程自主開設。根據多年來與北京科技大學建立的研究生培養戰略合作,借助其冶金工程學科優秀的師資力量和完備的教學體系,代為培養研究生的理論學習課程。學位授權點重視核心課程的質量評價,將立德樹人精神貫穿于教學全過程,設計并組織研究生完成線上評教百余人次,樹牢授課教師的育人意識、紀律意識,推動授課教師對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負責,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授課質量。
有研總院《研究生指導教師工作條例》規定了導師的崗位職責、任職條件、遴選與聘任辦法,明確了導師在培養過程中的責任。本學位授權點嚴格落實條例要求,并明確導師指導研究生的底線要求,導師至少每2周與研究生進行1次學術討論,至少每個月與研究生面對面輔導科研工作或人文關懷1次,擔任主要領導職務的導師如招生必須聘任副導師或成立導師指導小組。本學位授權點導師在指導研究生方面,通過定期和不定期開展研究生學術交流會、大組會、小組組會、面談、現場指導實驗和新媒體等形式指導研究生。據調查統計,2021年,學位授權點研究生平均每月與導師互動6次以上,平均指導時間超過1小時/次。
本學位授權點以“科研導向,導師主導,鼓勵創新”為出發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研究生進行學術訓練。嚴格落實學術訓練各環節的要求,要求導師及指導組成員在研究生論文選題、研究方案制定、實驗操作、結果分析、論文撰寫等全過程對研究生進行系統指導。本學位授權點非常重視研究生文獻調研能力和行業分析能力的培養。在研究生入學階段,導師為研究生制訂了較為詳細的培養計劃,包括指定閱讀書籍、經典文獻以及相關專利,研究生在課程學習結束進入實驗室前,就對行業現狀以及擬開展的研究課題有了較為詳細的了解,為研究生課題開展及創新能力培養奠定基礎。支持和鼓勵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工程實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源于國家或省部級科技計劃項目,導師引導研究生從項目中提煉科學問題。支持和鼓勵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包括項目前期調研、申請、立項和結題全過程,提高研究生科技研發能力。此外,派研究生參與稀土、生物冶金、動力電池相關生產企業的示范線建設等,全方面鍛煉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2021年本學位授權點承辦/參與的本領域重要國內外學術會議10余次,導師參與國內外重要學術交流19人次。本學位授權點積極支持和鼓勵研究生參加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為研究生創造與國內外頂級專家的交流機會;2021年研究生做學術交流累計20人次;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專題講座,開闊研究生學術視野,促進科研水平提升。建立了《研究生組會交流制度》,堅持每周召開研究生組會,研究生以PPT的形式分享最新前沿技術、高水平學術論文、實驗方案及結果討論等,通過交流,研究生不僅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學術視野和創新思維。
(1)論文質量保證手段
本學位授權點強化學位論文質量監控,學位申請階段不斷加大學位論文的抽查評閱力度。嚴格落實有研總院《博士學位論文評閱細則》《碩士學位論文評閱細則》,2021年對全部博士學位論文進行抽查評閱,抽查評閱結果優良率為85%,對14.29%的碩士學位論文進行抽查評閱,抽查評閱結果優良率為100%。加大對研究生選題、中期、預審、學術不端檢測等階段表現欠佳以及擔任行政職務的導師所帶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抽查評閱力度。
(2)本學位授權點學位論文在各類論文抽檢、評審中的情況和論文質量分析。
本學位授權點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主線,著力構建創新生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面向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積極引導研究生從重大科研項目中凝練基礎科學問題,確定論文研究方向,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鼓勵研究生基于“核心框架”概念系統開展論文研究。2021年,1名碩士生學位論文榮獲院優秀學位論文;1名博士生學位論文榮獲中國冶金教育學會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市教委抽檢碩士學位論文1篇,專家反饋評議結果為無問題;教育部抽檢博士學位論文1篇,專家反饋評議結果為無問題。
(1)本學位授權點培養全過程監控與質量保證
本學位授權點研究生的培養均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負責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制定、選題報告、中期報告、研究實踐、大小論文撰寫等各個環節。新生入學第一學期,導師根據有研總院《研究生培養方案》和高校當年度課程設置為每名研究生量身定制培養計劃,并將要求貫穿整個培養過程。為了提高研究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本學位授權點建立了完整的研究生培養管理體系,相關規章制度健全,培養管理流程規范,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了保障。
(2)加強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管理
論文評閱是研究生論文質量審核的重要環節,重視評閱專家庫建設,“小同行”與“大聯動”相結合,小同行,定期跟蹤專家的科研成果產出及研究生培養情況,在小的學術方向或學術領域單元上組建動態專家庫;大聯動,對專家的學術水平及治學態度等進行綜合評判,建立黑白名單,加強與白名單專家多種方式的聯絡與合作。研究生學位論文在送審前均要通過“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檢測,通過后方可進入論文送審和答辯階段。學位申請人如有通過技術處理使系統無法正取檢測等弄虛作假行為,一經發現,將視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紀律處分直至取消其學位申請資格。
(3)強化指導教師質量管控責任
本學位授權點嚴格落實有研總院《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考核辦法》與《研究生指導教師工作條例》等相關要求。2021年,完成了本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培養單位的導師立德樹人職責落實考核,從導師的基本素質、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質、育人能力、培養條件、指導精力、導師責任感及培養研究生責任感等六個方面,導師自我評價、研究生評價、二級單位評價、研究生院評價四個維度全面評價在崗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情況。共考核在崗導師30人,其中5人被評為優秀(按照規定優秀率不超過20%)、25人被評為良好。
(4)分流淘汰機制等情況。
有研總院《研究生中期考核辦法》《研究生培養方案》等對于終止培養情況做出了明確規定,對不合格者將按退學處理。本學位授權點嚴格執行研究生培養相關制度,通過加強學位論文選題和中期檢查、學位論文學術不端檢測、抽查評閱、規定論文評閱和答辯院外專家比例等措施強化學位論文質量管控,對不宜繼續培養的研究生實施分流淘汰,本學位授權點2021年度分流淘汰博士生1名。
為了優化本學位授權點研究生學術誠信環境,增強研究生的科學道德精神和學風自律意識,培養優良學風,本學位授權點每年9月都會在入院教育階段對新生進行了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教育,為新生上好學術道德規范教育的第一課,引導研究生明確學術規范要求,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課程學習階段對研究生提交的結課作業進行學術不端檢測;學位申請階段對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學位論文作者進行約談提醒;確??茖W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工作全覆蓋。
為加強研究生教育管理與服務,本學位授權點所屬稀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品質有色金屬綠色特種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等平臺配強配齊研究生管理專兼人員,明確研究生導師、創新平臺負責人、德育導師、朋輩導師和研究生具體管理人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職責。建立了研究生權益保護制度。有研總院《研究生管理規定》中明確了研究生參加培養活動、使用教育科研資源、參加社會服務、申請獎助學金、獲得公正評價、對有異議的處分進行上訴等各項權利,覆蓋研究生的教育、培養、思想、生活等各方面,本學位授權點嚴格執行。成立了研究生黨支部、團支部、研究生會等黨團組織,通過定期開展各種有益活動,豐富研究生的業余文化生活。
2021年,本學位授權點畢業研究生共24人,其中博士生10人,碩士生14人,畢業生就業率為100%。有3名博士生進入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4%的畢業研究生主要就業去向為科研設計單位、國有企業、高等教育單位,13%的畢業研究生就業去向為英特爾等三資企業,其它33%的畢業研究生就業去向為寧德時代、比亞迪等行業內龍頭企業。有研總院對用人單位進行了畢業生就業發展質量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反饋用人單位對有研總院畢業生滿意度高達99%。
2021年,本學位授權點注重科教與產教融合,充分發揮科研機構優勢,致力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在難冶資源綠色高效利用、綠色冶金與生態修復、電化學冶金及材料、動力電池設計驗證及測試評價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研制出一批新產品,多項成果通過技術轉讓、自行生產以及專利許可等方式實現了成果轉化,推動了我國有色金屬行業綠色健康發展,為國家高端裝備研制生產和國家戰略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各領域在促進科技進步方面進展如下:
在難冶資源高效利用領域,持續開發具有我國資源特色的綠色高效稀土提取分離技術,并實現技術推廣應用。自主開發成功的碳酸氫鎂法冶煉分離稀土原創技術、離子型稀土原礦浸萃一體化技術等新技術新工藝正在積極進行推廣,并且已經在多家稀土企業應用。上述科技成果的實施轉化,促進了稀土行業的綠色發展和科技進步。
在綠色選冶與生態修復領域,發明了耐氟抗輻射高效浸礦菌選育新方法,開發出高鋅鉛精礦生物攪拌選擇性浸鋅技術,研發了銫榴石選礦新藥劑,突破了戰略礦產資源銫選冶回收關鍵技術,攻克了土壤修復可控噴淋智能控制與裝備設計及制造難題,研制了兩種綠色高效協同修復菌劑和五種銻砷污染阻隔材料,部分成果獲2021年度環境保護科技進步獎。
在電化學冶金及材料領域,開發出高比表面、超細稀土化合物創新合成方法及成套技術體系,突破了Ta2O5光學蒸發鍍膜材料的化學成分控制、相結構控制、高致密化及異型結構等關鍵技術,研發了大尺寸、低成本陶瓷靶材制備系列關鍵技術,完成了高純-超高純鉑、錸、釩等金屬提純關鍵技術的開發。
在動力電池設計驗證及測試評價領域,開發了鋰離子動力電池內短路、異常析鋰等失效模式預警技術,開展動力電池熱失控過程電-熱-化-氣測控技術、四綜合動力電池系統可靠性評價技術等方向研究,完成高安全核殼梯度高鎳正極材料的中試技術開發,開發了動力電池熱失控產氣檢測方法和裝置,依托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持制定團體標準草案2項。
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本學位授權點研究生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各級政府及有研總院對于研究生的培養都十分重視、投入和扶持力度很大,本學位授權點以國家及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培養出一批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和具有專業化水平的應用型人才;高層次人才的聚集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同時創新的氛圍也會促進知識的快速傳播,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有效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本學位授權點積極向國家和地方組織機構提供咨詢服務,促進經濟發展。2021年,向國資委匯報稀土行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向河北省科技廳遞交了“河北省稀土科技發展規劃建議”;編制完成了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基金委項目“面向2035的稀土催化材料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參與完成了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中國氫能發展戰略研究(2035)》,對發達國家氫能戰略、技術及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科學研判,并提出中國氫能發展戰略及近期重點任務;參與完成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課題“2040可再生能源工程科技戰略研究”,對氫能產業鏈各環節關鍵技術成熟度、發展方向、發展潛力等進行研判,提出了2040氫能技術發展路線圖及重點任務和工程建議;參與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山西省氫能產業發展戰略及實現路徑研究》調研及編制工作,提出了山西省氫能產業發展戰略及實現路徑,為山西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創新人才的成長離不開學術文化氛圍的熏陶。本學位授權點通過帶領研究生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增強研究生“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搭建了高水平學術文化交流平臺,營造出體現研究生特點、時代特征和學位授權點特色的研究生學術文化氛圍,培育優良學風,增強創新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貢獻力量。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加快導師隊伍建設,鼓勵各平臺積極加快人才引進步伐,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不斷提高研究生導師質量和數量;加大中青年導師培養培訓力度,提高專業素質能力。
加強與高校合作,培養優秀人才。充分利用有研總院發展優勢與高校緊密合作,注重理論學習與應用技能培養,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各自的優勢資源,培養優秀工程技術人才。此外,鼓勵導師與高校合作申報研究項目,合作舉辦學術會議。進一步推進研究生培養的國際化,與世界一流高校建立更深層次合作。